就业,不仅是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,更是提高他们生活自信心的前提。近年来,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,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。最近,中央在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又明确提出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,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”。然而跟健全人相比,残疾人就业依然面临着很多困难。如何针对困难,做好服务把政策落到实处,扶持更多残疾人创业就业?近日,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。
“输血式”扶贫助残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皇甫村肢残农民王学成,2007年1月首次购进了200只种兔,由于养殖不当,几乎全军覆没。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,南谯区残联及时用“千元工程”资金扶持他继续养殖,获得成功。经过几年努力,他现今年销售獭兔3000只以上,年收入10万多元。 2009年3月,王学成登记成立了“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”,发展定远、凤阳、明光、来安等县市共35户社员。
创业是就业的最好形式,但对于残疾人来说,资金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障碍。我省残联组织开展“万人就业工程”,从2007年起,每年对10000名左右的残疾人,无偿提供1000元作为启动资金或开办经费。截至2010年10月底,全省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,共扶持40000多名残疾人就业,辐射残疾人家庭40000多户,户均年收增加1000至10000元不等。
这种“输血式”扶贫助残,达到了治穷治本、脱贫解困的目的,受到了广大残疾人的欢迎。走上致富路的残疾人,深知残疾人之苦,想方设法安排带动其他残疾人就业。 48岁的岳西县和平乡农民储昭华,18岁那年放土炮时,不慎被炸伤,失去了双手和一只眼睛。在残联等部门支持下,他办起一个作坊式的纯粮食酒厂,并利用酒糟办起养猪场,日子一天天好过了。可他一刻没有忘记那些困难的残疾朋友,他不仅安排了39名残疾人就业,而且从2008年以来,他每年都向困难残疾户每户捐赠仔猪3头。目前,他共捐赠1000多头仔猪,帮助残疾人家庭增收。他的酒厂和养猪场被省残联批准为“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”。
“解决残疾人的脱贫问题,仅靠一般性的救济远远达不到治穷治本、脱贫解困的目的。 ”滁州市南谯区残联理事长陈伟说,实施残疾人“万人就业工程”,能够帮助残疾人就业解困、自强自立,加快残疾人整体脱贫致富的步伐。
如何创新形式广就业“给我一个机会,我会做得很好!”这是残疾人的心声,残疾人期望能得到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。然而,与健全人就业相比,残疾人就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。
“工资1500元,用人单位不用异样眼光看我们,就是我在新的一年里的心愿。 ”12月10日,从合肥某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的肢残人小刘诉说他的求职愿景。他说,其实薪水多少还是次要的,给他们带来刺痛是就业时遇到的歧视。“由于身体有残障,此前与健全同学同去一个大公司面试,招聘人员没等我回答完问题,就觉得不合适,打断我的话! ”小刘含泪诉说着就业路上遇到的种种难堪。尽管相关政策规定,用人单位必须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,但有些单位、企业为了应付政策,在安排之后,找一些借口将残疾人安排到低端岗位,迫使有的残疾人不堪歧视,只有选择“自愿”离开。
“目前,残疾人就业除了按比例安置、就业帮扶外,自谋职业占较大比例。 ”省残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必须为残疾人开辟新的就业渠道,帮助广大残疾人实现自立、自强。 ”比如,安庆市选择太湖五千年文博园、桐城市新渡自力福利塑料厂等9家企业作为市级残疾人就业基地,为残疾人提供100多个就业机会,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和残疾人自办企业还从多个行业辐射带动了2700多名残疾人或家属就业。肥东连续5年实施“百头小牛工程”,每年拿出20万元为贫困户购买100头小牛,累计惠及600多户贫困家庭,帮助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致富。
“应该在资金、项目给予重点支持,对残疾人在创业初期给予资金扶持,或提供低息无息贷款。 ”岳西县残联理事长刘国忠认为,要对残疾人创业实施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。同时,还要搭建就业平台,广开就业渠道,多形式、多渠道推进残疾人就业。
免费培训,授之以渔“有了低保,我不饿肚子了;有了贫困残疾人特别救助,我生活改善了。但是,经过培训,学了技术,我要开店做生意。 ”12月6日,在合肥青阳路“亮心”盲人按摩店,店主王朝东一边娴熟地给顾客做按摩,一边和记者说起自己的创业史。去年,参加省残联举办的盲人按摩培训,让他的开店梦想成真。
“给鲍鱼一碗,不如给渔网一张。 ”为了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,我省连续4年开展“万人培训”计划,分期分批对全省各地的残疾人开展维修、按摩、花卉果蔬栽培等专业技能培训,帮助更多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,增强就业竞争力。同时,省残联还与劳动部门协作,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,积极推荐受训后的残疾人就业。今年以来,全省共对近1.5万名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,已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114个,省级残疾人培训基地18个,市级残疾人培训基地17个,夯实了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平台和基础环境。 2008年8月,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成立后,面向残疾人,开设保健按摩、裁剪缝纫、盲文电脑、工艺美术等10多个专业,对残疾人不仅免收学费,还给予生活补贴。
“本地培训,外地就业”。各级残联牵头与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联系,以县为单位集体组织外出务工,从输送到返乡等全程做好安全、维权等服务保障。近年来,太湖、宿松等地共组织1530多人次赴上海、昆山、嘉兴等地务工,人均年收入在18000元以上。一些外出务工的残疾人还将技术和资金带回家乡自办企业,望江县的吴荣瑛自办了2个服装加工厂,有500多名员工,其中残疾人39名。
10月16日,全省71位盲人参加了全国首次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。 “盲人取得考试合格证明后,相当于健全人的医师证,从而可以以卫生技术人员的身份进入各类医疗机构。 ”省残联有关人员介绍,这为残疾人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。(黄永礼)